心系乡情 知农践行
苜蓿作为一种优质牧草具有高蛋白,高营养价值,被广泛运用于牧草种植、饲料生产以及土壤改良等多个领域,苜蓿草产品产业化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饲料是苜蓿草的最大供应市场,南疆具有优良苜蓿种植资源,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进一步了解南疆苜蓿种植发展情况,7月9日,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牧草之王——长在南疆大地上的‘金子’”支农实践团队来到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阿依库勒村,阿依库勒村拥有丰厚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阿依库勒村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为主,在当地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宝文同志的带领下,团队一行人来到了苜蓿种植地参观,并进行走访调研。
在此过程中,张宝文队长向团队详细介绍了苜蓿的播种方法、播种收割时期和当地苜蓿种植情况。团队了解到,苜蓿春播一般在3月底到4月初,夏播一般在6月份到7月份,秋播一般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苜蓿草通常从播种到收割需要2个月到3个月的时间。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苜蓿地,基本上每亩的产量大约是在4500斤到6000斤左右。他还说到:“苜蓿草不仅可以用于牛羊等牲畜的饲料,还可以制作堆肥,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农户土地用肥成本,提高土地肥力,在保证苜蓿产量的同时保护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
据了解,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设置农业基础项目投入资金5500万元,占地348.2亩,资金来源为2022年中央提前下达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这对阿依库勒村苜蓿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随后张队长热情地邀请团队成员参加收割苜蓿,制作堆肥的行动中来,当地农户现场示范如何采割、捆绑苜蓿,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在收割苜蓿过程中,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到了苜蓿的生长发育情况,对苜蓿种植密度和生长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家走在田间地头,参与到苜蓿收割堆肥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团队成员除了在田间地头与当地苜蓿种植户交流访谈的同时,也在理论学习、走访调研和劳动实践中高扬“心系乡情、知农践行”的主旋律,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此后,团队成员来到阿依库勒村村民委员会,与乌鲁却勒镇统战办主任柴明明同志、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张宝文同志通过经验分享、交流讨论等方式,组织开展了苜蓿产业交流座谈会,座谈会内容涵盖苜蓿种植技术、市场前景、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柴主任结合亲身经历向团队成员们分享了基层治理,助农帮扶,扎实推进农业发展特别是苜蓿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柴主任说:“与会者可以共同探讨苜蓿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等问题。”团队成员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分享了苜蓿种植最佳实践、种植技巧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本次座谈会为阿依库勒村苜蓿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团队成员丰富苜蓿种植和生产等相关知识,在推广苜蓿种植技术、促进合作交流、推动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卢晨晨同学说:“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我从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带着所学知识继续下乡推广苜蓿先进育种育苗技术,向种植户们介绍先进的、科学的苜蓿种植技术,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为南疆畜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文/卢晨晨 陈翔,摄/胡羽凡 马妮娜)